40万人挤成一条逃命的长蛇,加沙城像被慢慢拧紧的水龙头,水快滴光了。
手机视频里,一位白发老太太拎着塑料袋,里面是她孙子的药,她边走边回头,好像只要多看一眼,家就不会被炸成灰。镜头晃动,热浪把画面烤得发白,她赤脚踩在滚烫的柏油上,脚底起泡也没人顾得上。旁边的小伙子推着独轮车,车斗里坐着他受伤的弟弟,弟弟胳膊用旧T恤扎着,血从布缝里渗出来,像没拧紧的番茄酱。
同一天晚上,以色列国防军把两个整师推进加沙城,代号“基甸战车2”。坦克排成墙,车灯照得废墟像白天。军方发言人对着镜头说,这次要把哈马斯的指挥中心连根拔起,还要顺便端掉地下隧道。听上去像打游戏通关,可通关的代价是几十万人拖家带口连夜往南跑。
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句“加沙正在燃烧”,配图是夜空下的火光。网友在下面留言:火是你点的,你还嫌烟大。
联合国统计,48小时里跑了4万8千人。可以色列评估说已经有37万人离开,内塔尼亚胡干脆四舍五入成40万。数字像橡皮筋,谁拉得狠谁说了算。留下的还有100万,没钱坐车,没力气走路,只能蹲在原地等下一发炮弹。
搬家贵得离谱。有人喊价1600美元一辆车,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口粮。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聊天记录:司机说“爱走不走,不走就等坦克。”结果真的有人付不起,抱着孩子坐在门口,看邻居的车扬尘而去。
加沙城的血库撑不过三天。卫生部门发警告时,医院走廊已经躺满伤员,床单不够,护士把旧窗帘撕成条当绷带。一位医生拍下自己双手,蓝色医用手套破了个洞,血和汗水混一起,颜色像兑水的红酒。他说:“没药没电,连手套都缺,但我们还在缝缝补补。”
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原本在城里有6个医疗点,现在只剩3个能开门。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同一个问题:先救谁?答案往往是谁声音大就先抬进去。
援助车队卡在检查站。司机说,前面堵了三公里,旁边还有拿枪的人盯着油箱。拉物资的卡车被拦了回来,理由是“安全无法保证”。一句话,奶粉和血浆只能原路返回,像快递被退件。
网上吵翻了。法国德国英国排队发声明,口径一致:别再炸了,坐下来谈。以色列外交部回怼:声明脱离现实,哈马斯不点头,停火就是做梦。两边像打乒乓球,球是加沙平民。
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飞了一趟耶路撒冷,对内塔尼亚胡拍胸脯:放心干,背后有我。转头又对媒体叹气:“可能只剩几天时间了。”这句话被剪成短视频,弹幕飘过:几天?几十万人的命就按天算?
民调显示,超过一半美国人觉得该少给以色列武器。一位大学教授发推:华盛顿一边说人道危机,一边递炮弹,精神分裂都没这么准时。
28国联名信写得火药味十足:攻击平民违反国际法,“滴灌式”援助等于慢性处决。以色列回敬一句:你们先把哈马斯劝降再来上课。
最惨的还是医院。希法医院门口排队的救护车喇叭按到没电,医生把伤员分三类:能救的、试试看、直接签字。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冲进急诊,孩子脑袋上插着弹片,她嗓子哭哑只喊得出“help”。护士用袖子给她擦泪,袖子也是红的。
加沙社会发展部部长接受采访时说,城里有几十万居民,正在经历“血腥岁月”。记者追问具体数字,部长沉默几秒:“数不过来,每分钟都在变。”
夜深了,以色列总参谋长扎米尔还在前线指挥部。地图上的红圈一个个被铅笔涂实,每涂一个,意味着几条街被坦克碾平。士兵在电台里报告:发现隧道入口,申请爆破。指挥官回了句:批准。两秒后,远处传来闷响,像有人在地下打鼓。
与此同时,撤离的人群还在走。老太太的塑料袋破了,药撒了一地,她蹲下去捡,旁边年轻人递给她一瓶水。两人一句话没说,水喝完继续走,像两条平行线,终点都是未知。
社交媒体上有人发了一张对比图:左边是以色列坦克列队进城,右边是孩子们光着脚往南跑。配文只有两个字:双标。评论里有人回:不,是单标,标准只有一个:谁拳头大谁说话。
加沙城的夜越来越短,不是因为天亮得早,是因为火光照得天空睡不着。
世界吵成一锅粥,加沙人只想知道:下一顿在哪儿,下一颗炮弹会不会落在头顶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第七章 一条光洁的手臂 沈飞手里拿着枚黝黑的药丸道“这就是我熬制的丹药。” 聂倩...
嘿,朋友们!在十二生肖的奇妙世界里,生肖马就像一道耀眼的光,带着自由与激情,一路...
第1页:开局 展开 --> 《明末渊虚之羽》所有支线任务都缺乏引导和标记,想要知...
直播吧8月23日讯近日,欧洲篮球媒体BasketNews评选了无缘本届男篮欧锦赛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