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新闻动态 >

32岁能左右整个大明朝,61岁差点让康熙亡国,吴三桂到底多厉害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0 04:27点击次数:140

明末天下动荡,烽烟四起。

崇祯帝日夜忧惧,深陷国事纷扰之中,而他所居的北京紫禁城,早已成为李自成、多尔衮等势力觊觎的目标。仅仅攻占皇城并不意味着掌控天下——真正左右大局的关键人物,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。

这位年仅三十二岁便能影响王朝兴衰、扭转历史进程的将领,究竟是何出身?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轨迹,才得以在乱世中执掌乾坤?这一切令人不禁心生探究之意。

北京紫禁城

吴三桂之父,改变家族命运

吴三桂日后能够崛起为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父亲。倘若没有父亲的铺路与提携,他或许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市井之中贩卖马匹,难有出头之日。

史料记载,吴三桂祖籍位于南直隶高邮,即今日的江苏省高邮市。大约到了他祖父那一代,家族迁徙至边地,定居于辽东中后所,地处山海关以外。

所谓“辽地”,大致相当于现今的辽宁省,是明朝重要的军事边防要地。其北面与西面毗邻蒙古诸部,东邻朝鲜王朝,而周边还与女真各部交错接壤,地理位置极为关键,战略意义重大。

紧邻蒙古、女真、朝鲜的辽地

吴家原本并非显赫世家,从吴三桂的祖父那一代起,到其父吴襄为止,家族世代以贩运马匹为业。

在古代社会,商贾的地位普遍不高,甚至低于务农与手工业者,常被视为末流。

这一状况因吴襄的一个关键抉择而彻底扭转——他所采取的行动不仅重塑了个人命运,更成为整个家族崛起的转折点。

当时,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政权,推行强烈的“排汉”政策,频繁对汉族百姓实施劫掠,甚至无端焚村屠民,激起广泛恐慌与动荡。

努尔哈赤影视形象

吴襄自幼体格魁梧远胜同龄孩童,成年后酷爱习武,虽出身布衣却胸怀壮志,颇具豪杰之风。

眼见女真势力日益猖獗屡犯边地,他愤慨难平终下决心变卖家产,将所有马匹尽数出售,用所得之资招募勇士,誓与后金抗衡。

他向乡邻宣告:凡愿随他共御外敌者,皆可按功受赏。此言一出四方响应,民众踊跃参战。

在他的组织与激励下,民间抗敌力量迅速壮大,令女真军队不敢轻易进犯,边境局势因而得到明显缓解。

吴襄影视形象

这一消息迅速在辽东地区传开,当时威震一方的名将李成梁听闻后,对吴襄的才干颇为赏识,遂将其招至麾下加以栽培。

由此,吴襄从一名经商之人,正式踏入了军旅生涯。

尽管李成梁对他青睐有加,却因吴襄并无官籍身份,无法在体制内为其谋得晋升之途。为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吴襄转而投身武举之路刻苦备战。

天启二年(1622年),凭借精湛的骑射技艺与出众的武艺,吴襄一举考中武进士,成功迈入仕宦阶层,开启了仕途新篇章。

此后他仕途顺遂步步攀升,这其中的关键助力,来自于他结拜的一位重要人物——祖大寿。

相较吴家早年从事的贩马营生,祖家则是根深蒂固的将门世家,五代镇守辽东宁远,皆以军功起家声望显赫。

至祖大寿一代,家族势力达到鼎盛,家中子弟几乎尽数身居要职,执掌兵权。

在祖大寿的提携下,吴襄不仅个人备受重用,也获得了整个祖氏家族的支持。

而更大的转折随之而来:在原配妻子、即吴三桂生母去世后,祖大寿竟将亲妹许配给吴襄,两家由此缔结姻亲,关系更加紧密。

依托祖家的强大背景,吴襄仕途扶摇直上,最终官至都指挥使,其家族成员也纷纷获得官职,跻身权贵之列。

到了崇祯四年,吴襄已出任锦州总兵——在明代军事体系中,总兵乃地方最高军事统帅,位高权重。

由此可见,吴氏家族在吴襄一代已然崛起,成为辽东举足轻重的军事望族。

吴、祖两家的联姻,实质上构建起明末影响深远的“吴祖军事集团”。

这一军事力量不仅巩固了辽东防线,更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侵的重要支柱,在动荡时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少年三桂,将门虎子

如开篇所述,吴三桂出身于显赫的吴氏家族,这份家世无疑为他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,若只知安逸享乐,再显贵的门第也难保长久安稳。

他的父亲吴襄虽凭借自身努力,实现了从商贾到武将再到军中要员的阶层跃升,但他更希望儿子能走一条不同的路——潜心读书,通过科举步入仕途,以文官身份安稳立身。

出于这一期望,他特意延请了一位当地声望卓著的学者,亲自教导年幼的吴三桂。

起初,吴三桂也确实勤勉向学,展现出不错的资质。但随着年龄增长见识渐广,他对书斋生活逐渐失去了兴趣,内心开始转向更为动荡的现实世界。

彼时的明朝正深陷国运转折:萨尔浒一役,二十万明军竟惨败于努尔哈赤麾下六万后金铁骑之手震惊朝野。

此战不仅暴露了明军的衰颓,更标志着明清易势的开端,自此明朝在辽东战局中节节退守陷入被动。

而吴三桂所成长的辽东,正是这场帝国角力的前沿阵地,战火纷飞局势诡谲,无形中也塑造了他日后投身军旅的命运轨迹。

辽宁抚顺萨尔浒风景区---努尔哈赤像

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,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,吴三桂毅然向父亲表明心志:书生报国难挽狂澜,唯有驰骋沙场方能尽忠卫国。于是,他转而投奔舅舅祖大寿门下,潜心修习武艺。

若论其自幼便显露的豪杰风骨,恰如其父当年鬻马从军、奋起抗金的壮烈气概,一脉相承。

而他在武学上的造诣,更是深得父亲吴襄真传——刀枪娴熟剑戟通达,十八般兵器无一不精,尤擅骑射技艺超群。凭借出众实力,他最终亦考中武进士,迈入军旅正途。

自此,吴三桂在父辈的引领下正式开启戎马生涯,彼时年岁尚不足二十。在父亲麾下,他不仅骁勇善战、胆识过人,更兼机敏果断处事干练,被众人誉为“将门之后名不虚传”。

最令人称道的是,他曾孤身深入数万后金军重围,成功救出被围困的父亲,此举堪称惊世骇俗,宛如《三国演义》中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再现,一时声名鹊起震动天下。人们不仅为其英勇折服,更敬佩其忠孝双全的品格。连远在后金的皇太极听闻此事后,也不禁赞叹:“此真英雄也!若能得此人效力,何愁天下不归?”

大凌河城,悲喜交加

人生哪有一帆风吴三桂初次遭遇挫折之地,正是名为大凌河城的战略要地。此地犹如中原门户的锁钥,若后金能够攻破大凌河城,便能顺势挺进辽西走廊进而威胁北京。

辽西走廊,指的是从锦州延伸至山海关的一条沿海军事通道,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这条狭长地带分布着三大军事重镇:锦州、宁远与山海关,堪称阻挡北方势力南下的三道屏障,

也可视作后金欲入主中原所必须跨越的三重考验。

辽西走廊地图

锦州地处辽西走廊的枢纽位置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;而宁远城则在1626年正月见证了著名的“宁远大捷”,此役标志着明军首次成功击退后金大军。

据传,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被袁崇焕所部用红衣大炮击伤,重伤七个月后不治而亡,成为明清易代史上的关键转折点。

至于第三处战略重镇——山海关,则堪称扼守京畿的咽喉要道,是拱卫明朝首都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。

今山海关风景区---位于河北秦皇岛市

山海关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关”,其战略地位自古便备受重视。早在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明太祖朱元璋为抵御北方残存的元朝势力,派遣大将徐达前往此地主持修建关城。

由于北京地势北高南低,三面环山,燕山、阴山与太行山构成天然屏障,有效阻隔了北方的军事威胁。因此,若敌军欲南下进犯京师,山海关便成为必经之地。徐达抵达后整合了此前断续修筑、屡建屡废的长城段落,将其连贯成完整的防线,并在此设立军事要塞,构建起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。该地北依巍峨的燕山山脉,南临浩瀚的渤海,因而得名“山海关”。

自此,其西面的华北地区被称为“关内”,而东面广袤的东北大地(即今日的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三省)则统称为“关外”,成为中国地理与历史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分界点。

连接长城的山海关

在厘清当时的地理形势之后,让我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到1631年9月的大凌河之战。

面对此前宁远与宁锦两次攻城失利的教训,后金统帅皇太极改变了战术策略,摒弃了强攻坚城的做法,转而采用“围点打援”的战略。

他并未直接进攻大凌河城而是调集兵力,对前来救援的明军各路部队实施重点打击,同时将大凌河城重重包围,切断其内外联系。

为确保包围圈固若金汤,皇太极命令全军昼夜施工,深挖堑壕广筑壁垒,使城内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。

这一严密的封锁令明军措手不及——城中储备的粮食本就不多,根本无法支撑长期坚守,局势迅速恶化。

皇太极历史画像

当时驻守大凌河城的,是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。

面对清军的重重围困,城中军民陷入绝境:要么在饥荒中活活饿死,要么被迫投降,唯一尚存的一线希望,便是等待援军击退皇太极的大军。

吴三桂之父吴襄自然无法坐视亲兄身处危局,遂与辽东巡抚联手率军出征,意图解围。

双方激战多日胜负未分,最终只得各自收兵暂作休整。一个月后,皇太极突然亲率数万精锐,对吴襄营地发动突袭。

毫无防备的吴襄措手不及,仓促间只能携吴三桂等人狼狈突围侥幸逃生。而被困城中的祖大寿及其部众,在粮尽援绝、饥疲交加之下,最终也只得无奈归降。

消息传至京城崇祯帝震怒不已,下令将吴襄等人革职查办。所幸吴三桂年岁尚轻,未被追究责任得以逃过一劫。

崇祯皇帝圣旨档案

吴氏父子的命运不久便出现了转机,而这仍与大凌河城的救援行动息息相关。

当皇太极“围而不攻”的策略被明军识破后,明朝朝廷紧急下令各地兵马火速增援。时任山东登莱巡抚的孙元化接到调令,随即派遣麾下将领孔有德率军前往前线支援。

由于登州、莱州距大凌河城路途遥远,走海路本是最为快捷的选择。但天有不测风云,行至河口时突遇猛烈飓风,海上航行被迫中止,只得改由陆路进发。

孙元化交给孔有德两千士兵与三百门重型火炮,限令其在两个月内抵达战场。这个任务几乎堪称不可能完成——不仅行程漫长艰险,更因携带大量重型装备而雪上加霜。

部队需先长途跋涉抵达山海关,再穿越崎岖的辽西走廊,方能接近大凌河。沿途关隘重重,道路狭窄难行,更何况还要拖拽那数百门沉重的大炮,在恶劣地形中艰难前行。

登莱→大凌河路线图

两个月转瞬即逝,这支军队甚至尚未踏出山东地界,粮草却已消耗殆尽。

饥饿迅速引发了军心动荡。士兵们开始议论纷纷:即便拼死赶到大凌河,若城池早已陷落,朝廷仍会以贻误战机之罪严惩他们。与其背负罪名送死不如奋起反抗,为自己搏一条生路。

于是,这支两千人的部队毅然掉头,沿原路折返直扑登州。

他们不仅携带着三百门精良火炮,更关键的是孔有德的密友耿仲明,已在登州城内暗中策应,里应外合之下登州很快落入叛军之手。

孔有德的倒戈,对崇祯皇帝而言无疑是致命一击。

原本寄望于他驰援辽东、稳住大凌河防线,谁料他竟转身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。此时,紫禁城已陷入空前危机——东北方向,后金大军已深入辽西走廊;而山东这边孔有德一旦挥师北上,京师将面临南北夹击的绝境。

更令人忧心的是,中原腹地民变四起,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帝国江山正摇摇欲坠。

孔有德叛变后,北京受两面夹击

此时的崇祯帝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,面对可用人才日渐匮乏的局面,他不得不重新起用已被罢免的吴襄,命其率军讨伐叛将孔有德,寄望于借此立功赎罪挽回危局。

崇祯皇帝影视形象

与吴襄一同出征的,除了祖大寿的胞弟外,还有接替其总兵职务的金国奇,以及初露锋芒的青年将领吴三桂。

此次军事行动成果显著,他们成功击溃了孔有德的部队,稳定了东线局势。战败后的孔有德与耿仲明率残部携重型火炮,从登州乘船渡海归附了皇太极,成为后金的重要助力。

尽管孔、耿的投诚极大增强了后金的军事实力,尤其在火器运用方面带来质的飞跃,但短期内,明朝京师已无内外夹击之虞。

捷报传至京城崇祯帝龙颜大悦,随即下旨官复吴襄原职,重掌总兵之位。

吴三桂在此役中作战勇猛,调度有方表现尤为突出,因而被擢升为副总兵,参与军务管理。此后他屡次领军出战,战绩卓著声名鹊起,逐渐成为崇祯倚重的青年将才。

至崇祯十二年(1639年)十月,经皇帝特旨任命,年仅二十七岁的吴三桂正式出任宁远团练总兵肩负边防重任,开启了其在明末风云变幻中的关键角色。

吴三桂画像

松锦大战,成也三桂,败也三桂

崇祯十四年(1641年)初,义州——临近锦州的一处战略要地,骤然聚集了大批大清军队。

此时的“大金”早已更名换代:五年前,皇太极于盛京(今辽宁沈阳)登基称帝,正式建立政权,定国号为“大清”。

同时将原先的“女真”族名统一更改为“满洲”,标志着一个全新政治与民族身份的诞生。

东北盛京皇城

清军在义州集结重兵,显露出即将对辽西走廊发起进攻的意图,而锦州作为这一战略通道上的首道屏障,自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。

对此,坐镇宁远的蓟辽总督洪承畴、辽东巡抚丘民仰以及总兵吴三桂等人,早已洞悉皇太极的战略图谋。

十年前大凌河之战的一幕仍历历在目——皇太极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,以断粮断援的方式迫使守军陷入绝境,最终瓦解其抵抗意志。

如今,历史似乎正在重演,而令人唏嘘的是,这次驻守锦州的将领,依然是当年大凌河的守将祖大寿。

或许有人会疑惑:祖大寿不是早已归降后金了吗?事实上,祖氏家族世代镇守辽东,忠于明室根深蒂固。当年他在大凌河被围至弹尽粮绝被迫投降,却以“回锦州劝降同僚”为由请求返城。

皇太极虽有所疑虑,但仍允其所请。然而一旦重返锦州,祖大寿立即下令加固城防,重新举起抗清旗帜,誓与清军周旋到底。

正因深知皇太极故技重施的可能,明廷上下明白,保障锦州粮道畅通已刻不容缓。此时,吴三桂挺身而出,主动请缨负责押运粮草。

这并非一项轻松任务:运粮车队装载沉重,难以配备充足兵力护卫;辎重队伍又必须集中行进目标显著,极易成为清军伏击的目标。一旦途中遭遇截击,不仅粮草难保,整个运输部队也可能全军覆没。

面对险局,吴三桂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——选择在春节之后出兵。他敏锐地察觉到满洲人重视年节,庆祝活动往往持续月余,战备松懈。

而汉人则多在正月初六恢复日常运作。于是,他果断抓住这一时间差,在初六当天率领由牛、马、驴组成的三千四百辆运粮车队,满载一万五千石粮食,悄然启程。

奇迹般地,整条往返路线竟未遇一名清军拦截,史书明确记载:“并未遇警,绝无疏失。”事实完全印证了吴三桂的判断——清军尚沉浸在节日氛围之中毫无戒备。

这一次,他的赌注赢了。但命运的天平不会永远倾斜。

春节过后清军迅速恢复战备。皇太极亲率大军,再度包围锦州,战事骤然升级。宁远方面见局势危急,洪承畴遂联合吴三桂、丘民仰等将领,集结十三万兵马,意图北上解围。

皇太极早有准备,采取“围点打援”之策,亲率主力横亘要道,布阵连营,将明军援兵牢牢困住。洪承畴奉兵部尚书陈新甲之命,原计划与诸将分四路小道突围撤回宁远。

吴三桂却另有主张。他采纳麾下蒙古降将的建议,决定与来自山西大同的总兵王朴一同从大道突围。此举虽看似快捷,却正中清军埋伏。二人在杏山至宁远途中遭敌猛烈截击,几经血战才勉强脱身,狼狈退回宁远。

吴三桂的擅自行动彻底打乱了整体部署,其余明军不明就里,以为主将已然降敌,顿时军心涣,阵脚大乱。皇太极抓住战机,下令全线追击,明军溃不成军。洪承畴在混乱中被俘,一代重臣就此落入敌手。

而被困锦州的祖大寿,在长期围困、外援断绝的绝境下,终于支撑不住,第二次向皇太极投降。这一次,再无借口,也无退路——他是真正地归顺了清朝。

一场关乎辽西命运的较量,就此以明朝的惨败告终。吴三桂曾凭智谋赢得一次胜利,却也因一念之差,酿成滔天后果。历史的转折,往往就在这样的抉择之间悄然降临。

明末战场画作

虽然吴三桂的决策失误使明朝损失惨重,但他本人并不气馁,在宁远继续招兵买马,以抗大清。

皇太极曾两次致书劝降吴三桂,包括其舅父祖大寿在内的多位明朝降将,也纷纷向其写来劝降信,吴三桂均一一拒绝,坚决不降。

到了崇祯十六年(1643年)9月,清军又攻陷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三城,这意味着吴三桂所坚守的宁远,成了大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上仅存的孤城。

从放清军入关看三桂

1644年,注定是载入中国史册的一年。

这一年,李自成的“大顺”农民起义军,一路平推,攻下北京。

崇祯皇帝见北京城已被重重围困,难以脱身,又愧对天下百姓与列祖列宗,一时精神极端崩溃,自缢于煤山(今景山)。

崇祯皇帝殉国处

此时,正赶来救援的吴三桂,在半路上得知了这个消息。

哀叹过后,三个选择摆在他的面前:

(1)南迁以延续大明

(2)投奔李自成的大顺

(3)投奔多尔衮的大清(皇太极已故,大清实际掌权人为多尔衮)

毫不夸张地说,吴三桂所做出的选择,将决定中国今后百年历史的发展。

吴三桂最终的选择是:进清军营帐,剃发留辫,与清军一同打退了李自成的大顺军。

就这样,满洲人浩浩荡荡地走入山海关,中国,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王朝……

关于吴三桂当初为何放清军入关,很多人受到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这句名诗的影响,认为其直接原因,是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掠去所致。

吴三桂与陈圆圆画像

这肯定是原因之一,包括其父吴襄被拷打也是。

但吴三桂的这个决定,更多是基于大顺与大清实力对比、自己利益与前途、所处时势等因素,经过综合考量后,而做出的决定。

更重要的是,吴三桂通过大顺军入京后洗劫高级官吏家的行为,看到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,倘若归顺这样的政权,则一定无法长久。

所以,吴三桂才最后选择了之前他宁死不降的满洲人。

李自成画像

我们说吴三桂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大人物,首先与他出生望族有关,相当于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,其次固然是他自身极强的军事素养与能力。

但最关键的一点,是他善于攀附有权势的人。

比如以前明廷有个叫高起潜的宦官,拥有监军之权,结果吴三桂跟人家搭上关系了,认其做了义父。

所以,种种可见,27岁当总兵、32岁左右帝国命运、随后成为割据一方的大清藩王,这些对吴三桂来说,其实并不难。

晚年吴三桂影视形象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