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消息一出,真是让科技圈又震了三震。
英特尔,这个几乎成为个人电脑代名词的巨头,刚在去年8月挥手告别了约莫一万五千名员工。
谁能想到,才过去大半年,更狠的一刀又落下来了。
最新的消息说,英特尔正计划再裁撤超过20%的员工,算下来得有惊人的两万两千人!
这可不仅仅是数字,背后是两万多个饭碗啊。
想想也是唏嘘。
曾几何时,英特尔在芯片领域那就是妥妥的“巨无霸”,处理器市场几乎就是它家的天下,感觉坚不可摧。
但瞧瞧眼下这光景:利润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,裁员一波接一波,连最高位子上的掌门人都换人了。
这事实在是说明了,商场风云变幻,哪有什么“不可战胜”的公司?
形势这玩意儿,真比啥都厉害。
就算你曾经再牛,再辉煌,一旦跟不上时代的滚滚车轮,被碾过去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。
亏得连家底都快掏空了?
这个四月下旬,英特尔宣布开源计划的同时,也把今年第一季度的成绩单亮了出来——账面上净亏了整整8.21亿美元!
这窟窿可是越亏越大了。
面对这么大一笔亏空,甭管是英特尔自己,还是盯着它的各路投资人,对接下来这个季度的收入,心里恐怕都凉了半截,实在不敢抱啥指望。
到去年(2024年)底为止,英特尔全球员工人数刚刚超过十万。
这规模听着挺吓人,但伴随着巨额亏损而来的,就是这新一轮大规模裁员的铁拳。
仔细琢磨一下,一个季度就亏掉八亿多美元,而回看2024年全年,英特尔的亏损额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88亿美元!
这样的经营状态,资本市场怎么会有信心?
过去的12个月里头,英特尔股价一路向下,跌跌不休,累计跌幅差不多有43%。
这数字,看着都让人心头发紧,形势可以说相当不妙了。
新帅的“背水一战”
在这焦头烂额的时候,去年12月底才刚刚走马上任的新CEO,陈立武(Pat Gelsinger,其姓氏为盖尔辛格,中文名在报道中多称陈立武),最近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公开信,名字就叫《我们的前进之路》。
信里话讲得挺重的,大意是:英特尔必须要改变了,而且是立刻、马上!
他说要把公司的架子搭得更“扁平”一点,官僚那套得好好治治。
具体行动呢?
就是从第二季度开始,执行这个我们开头就提到的、规模空前的裁员计划。
说到换帅,这事也挺值得玩味的。
去年12月离任的前任CEO帕特·基辛格(Pat Gelsinger),对外说法是“退休”。
但业内好些消息都说,那哪是正常退休啊,董事会那边可是毫不客气地给他划了道——要么你自己体面“退休”,要么公司让你不体面地走人。
资本的世界就这么直接,只问盈利,凡是挡着赚钱路的,管你是谁,都得靠边站。
说起来也有点讽刺。
回想四年前这位前任CEO帕特·基辛格刚上任那会儿,英特尔自己也好,市场也好,可都对他寄予了厚望。
当时消息一出,公司股价立刻应声涨了7%,大家伙儿都以为英特尔终于找到救星,要翻身把歌唱了。
结果呢?
人算不如天算。
四年过去,等他“退休”的时候,英特尔股价反而已经缩水了超过一半。
现在,新一任的陈立武来了,他手里这把牌可比前任还难打,到底能不能把英特尔这条看上去有点漏水的大船稳住、开好?
说实在的,不光咱外头看的人心悬着,整个市场恐怕都还打着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新任CEO陈立武在信里倒也没光甩锅,他也点出了内部的问题,比如公司架构现在整得忒复杂了,跟个臃肿的大胖子似的,官僚气越来越重,啥事都拖拖拉拉。
内部运作不畅快,自然影响了往前冲的速度。
不过,明眼人都觉着吧,这话是没错,但选在这当口强调,多少也像是在为接下来大刀阔斧的裁员找点合理的由头。
更深层点看,可能更是在给英特尔高层这些年犯的错找台阶下。
因为甭管你怎么看,过去几年英特尔的几个关键决策,那确实是栽了跟头,掉坑里了,要不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连年亏损、非裁不可的地步。
错失的浪潮:一部“踩空”的历史
英特尔现在面临的困局,可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过去十几年里,一个接一个的关键机会点没抓住、踩空了造成的。
第一次“踩空”:移动时代的旁观者 英特尔在个人电脑(PC)和采用X86架构的服务器芯片市场,那是无可争议的霸主。
地盘稳是稳了,可坏也坏在这“稳”上。
因为它守着的老本行,恰恰已经是“夕阳”产业了。
人家都在跑新赛道,它还守着老房子。 十几年前,英特尔其实也有机会杀进当时正露苗头的移动设备芯片市场的。
有这么一个机会:当时苹果正准备搞自己的芯片和技术。
英特尔呢?
完全有条件、有门路把这些好东西揽入怀中。
可惜啊,当时拍板的那几位高层,不知道是信息差还是单纯误判,他们觉得这笔买卖不划算、没搞头,结果扭头就把这个机会给放跑了。
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全世界都瞅见了:苹果的iPhone、iPad卖疯了,芯片需求也跟着大爆发。
英特尔这时候才回过味来想追,黄花菜都凉了!
它后来也试着自己捣鼓移动芯片,推出了所谓的Atom系列啥的,但性能表现总跟苹果、还有后来高通这些专业玩家差着一大截。
结果更扎心的是,到了2019年,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攒的那点残存家当和团队,居然被苹果掏了10亿美元给打包“笑纳”了!
自己当年的目标客户,反手把自己想做的、没做好的业务给收了,这滋味……恐怕只能说是战略上的一次惨痛滑铁卢。
你也不能说当时的英特尔绝对“错”了。
毕竟人家在自家的地盘上还是稳稳的龙头老大,日子照样挺滋润,愿不愿意费劲跑到新赛道跟人挤,那的确要看高层的判断和魄力。
这就有点像当年的手机巨头诺基亚。
在智能手机出来之前,诺基亚全球卖得多火啊,那地位也是杠杠的。
其实诺基亚也没犯啥致命错误,非要说,可能就是它的功能机做得“太好了”,好到没留神,“咔嚓”一下,就被智能机带来的浪潮给掀翻了——你的拳头产品,转眼就没人要了!
英特尔错失苹果合作,大概就处在这样一个微妙而又危险的历史岔路口上。
第二次“踩空:在制造路上“睡过头”
英特尔栽的跟头还不止移动业务这个坑。
在它安身立命的芯片制造领域,这老司机居然也离谱地迷路了。
时光倒回2017年,英特尔可是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——它从荷兰阿斯麦(ASML)手里,买下了业界第一台最先进的EUV(极紫外)光刻机。
这机器是干啥的?
那绝对是制造下一代超级芯片的核心武器!
英特尔这举动,证明它对芯片未来的重要性和技术走向,心里还是有谱、有眼光的。
甚至它还大手笔,对阿斯麦这家光刻机巨头直接投资了41亿美元!
这押宝的意图,不能说不明显吧?
事情玄妙就玄妙在这。
机器买回来了,钱也投了,但接下来呢?
英特尔好像把宝贝束之高阁了。
这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EUV光刻机,在英特尔仓库里,好长一段时间好像就没发挥出啥惊天动地的作用。
外面就有不少议论了:是不是因为那时候英特尔的传统CPU业务依然超级赚钱,钞票哗啦啦地进账,让高层对新技术的紧迫感就麻痹了?
躺在老本上日子太舒服了嘛。
这就不得不又绕回到刚才新CEO提到的“大公司病”问题了。
组织太大,层级太多,人堆在一起就容易扯皮、推诿、怕担责。
这几乎是所有巨头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通病。
英特尔这种常年盘踞顶端的霸主,就更难避免了。
员工习惯了按部就班,习惯了拿着漂亮的分红,很容易就躺在功劳簿上,失去创新的冲劲儿。
你想啊,光靠老本行都能数钱数到手软,谁还愿意费老鼻子劲、担着风险去折腾新玩意儿?
这种舒适区里的惰性,成了致命的绊脚石。
就在英特尔打盹儿的功夫,竞争对手可没闲着。
当台积电和三星憋着一股劲儿,疯狂投入、一代接一代地突破芯片制造工艺(就是常说的7纳米、5纳米、3纳米),拼命往前拱的时候,英特尔竟然在原地踏步了好些年,其主力产品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停留在14nm工艺上“炒冷饭”!
眼看着本来甩在身后的对手,一步一步追上来,然后轻松把自己超了,最后屁股都瞧不见了。
真应了那句老话:起个大早,赶个晚集。
把一手好牌打稀烂,英特尔这个跟头栽得,足够写入商业教科书当反面典型了。
第三次“踩空”:AI盛宴的迟到客
最近这波席卷全球的AI(人工智能)浪潮,让相关的AI芯片也跟着身价倍增,火得一塌糊涂。
然而,作为半导体行业的超级巨头,英特尔在这场大潮里的位置,却显得有点……边缘?
英特尔在图形处理器(GPU)这块儿,其实并非完全没动作。
早年它也想在这个领域插一脚,搞了些技术尝试和产品。
可能是投入决心不够,也可能是技术路径没摸对,连续几轮下来,都没啥特别亮眼的表现,让公司内部觉得“油水”不够大,前景也看不清。
几番犹豫之下,英特尔居然就把GPU这条线给暂时搁置了。
这一搁不要紧,时间就到了2018年左右。
等它琢磨过来想重新拾起来时,抬头一看,好家伙,别人都跑没影了!
巨头英伟达(NVIDIA)已经在GPU的赛道上狂奔了N个来回,构筑了几乎无法撼动的技术和市场壁垒。
它再想追?
差距已经不是一点点那么简单了。
如今这AI时代,大型科技公司哪个不玩命搞AI?
作为AI运算核心硬件的GPU,特别是英伟达家的高端显卡,直接卖爆了,价格涨得离谱还一卡难求。
英伟达这家公司,市值更是跟坐了火箭似的,一度冲破了惊人的3.4万亿美元,甚至短暂超过了老牌第一的苹果,坐上全球市值老大的宝座!
这风光,简直无人能及。
反观英特尔呢?
就显得相当落寞了。
你说它没技术没实力?
那肯定不是。
但早年它在GPU和AI关联硬件这关键战略方向上的犹豫、浅尝辄止甚至一度放弃,直接导致了如今在AI芯片领域只能扮演追随者甚至旁观者的角色。
当别的公司都在新赛道上狂奔,找到了新的风口,飞出了新的高度,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生态时,英特尔还抱着它的老行当“CPU为王”那本黄历,舍不得翻页。
这种固步自封的代价,太大了。
换帅、亏损、裁员:一场环环相扣的“死局”
回看这十年,英特尔CEO的位子就换了三茬。
对任何一家体量巨大的公司来说,高层这么频繁地动荡,绝对不是啥好兆头。
这意味着什么?
说明掌舵的人不稳,公司这条大船的航向自然也东一下西一下,变得飘忽不定,缺乏一个长期、连贯的战略目标。
残酷的现实是:靠着过去打下的江山,英特尔即使没有英明的领路人掌舵,只靠着惯性,光吃老本,还能混口饭吃,甚至还不少赚(至少在某个阶段)。
麻烦就出在,当世界变了,新潮流来了,需要开拓新业务、谋划新方向的时候,英特尔历届的高层决策者们,总是在关键路口表现得分外犹豫、举棋不定。
每换一个新老大上来,往往意味着对前任那一系列布局计划的否定和推翻。
然后呢?
重新观察市场、重新规划、再启动……这么一折腾,黄花菜都凉了!
等你终于下定决心要干点啥,市场早被别人分食完了,节奏上总是比竞争对手慢了好几拍。
一步慢,步步慢。
跟不上变化,新业务自然难有起色,公司整体发展也就慢慢走进了死胡同。
这不光是慢的问题,更形成了一种致命的恶性循环:因为新业务起不来,就更加依赖旧业务,而依赖旧业务赚的钱,又被用来支撑臃肿的结构和支付高昂的开销,反过来更难有足够决心和资金投入到充满风险的新方向上去。
没有新的增长点,整个公司就像一头被困在泥潭里的巨兽。
这种困境,在数字上表现得赤裸裸的。
还记得2022年吧?
那时候因为个人电脑市场开始降温,需求下滑,英特尔就顶不住了,不得不压缩开支,当时就裁了至少一万两千人。
这算是一个初步的预警信号。
到了2023年,英特尔还是继续咬紧牙关削减预算、裁员,但效果依然不理想。
市场的期待值没达到,公司的盈利表现反而进一步恶化了。
等到了2024年,根据披露的数据,英特尔的全年营收是531亿美元,看着挺大一个数,但同比还下降了2%,市值缩水更是达到触目惊心的一千多亿美元!
这场面,说“内外交困”一点不为过。
病根没除掉,裁员和削减预算就成了目前唯一能看到的、“止血”的救命药方,尽管这药效如何谁心里也没底。
说到底,英特尔这些年的危机,根子就在于它躺在那个由PC和服务器CPU市场垒起来的“舒适区”里太久了。
在这个安逸的窝里,它既不用担心市场突然消失(因为曾经垄断性的地位),更不用担心没活干、没饭吃。
这种环境下,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中高层管理者,大家追求的目标自然而然就变成了:财务上要继续增长(收入、分红、奖金),个人利益要保障。
要实现这些,最“靠谱”的路径是啥?
肯定不是去赌那个投入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的新技术研发啊!
最轻松的办法,就是死死保住现有地盘,维持住对上游供应商(比如电脑厂商)的优势谈判地位,确保老机器继续运转,继续“拧”出利润来。
可问题在于,技术和市场这两只猛兽,它们跑起来可不等任何人,而且是一刻不停地在变。
整个社会,所有的竞争者,都在玩命地往新技术里投钱,朝着更高的工艺制程、更快的计算速度、更新的应用场景冲刺。
当其他科技巨头,比如英伟达抓住了AI风口,台积电、三星在尖端制造上遥遥领先,苹果甚至都搞定了自己的电脑芯片,大踏步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时,英特尔还在对着自家曾经引以为傲的CPU销售额沾沾自喜,抱着那本早已泛黄的经验手册当宝贝。
它完美地、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从移动浪潮到制造升级再到AI爆发这关键的三个时代列车。
结果可想而知:就算老业务还能勉力支撑起庞大的身躯,但它早已失去了跟“明天”的崭新世界顺畅连接的能力。
所以说,英特尔眼下这场裁员风暴背后隐藏的大病,是过去十几年一系列复杂因素叠加、发酵后的总爆发:战略眼光失误、技术路线摇摆、组织日益僵化、决策节奏缓慢,再加上对舒适区的深度依赖。
所有这些,共同编织了一张几乎让它难以挣脱的困网。
新任CEO陈立武显然是看到了冰山的存在,在他的公开信里大声疾呼“重返办公室”,这个号召本身就挺说明问题的——它强烈暗示着,英特尔内部,那股子共同奋斗、高效协作、创新求变的活力和精神,可能正在逐渐流失甚至枯竭。
想想也是,如果一家公司,员工之间主要靠发邮件、走流程来解决问题,不能面对面地快速碰撞思想、讨论难题、现场拍板,那效率能高吗?
官僚主义能不滋生吗?
新项目推进能不慢吗?
这显然都是阻碍英特尔转型的绊脚石。
陈立武提出要改变这个,算是对症下药的第一步。
他想做的,大概就是破釜沉舟,背水一战,既要激活这潭死水,给公司注入“狼性”和效率,又要带领团队拿出能引领市场、叫好又叫座的重磅产品。
但问题是,这张考卷的难度绝对是地狱级的。
他最终能不能成功,现在谁都不敢拍胸脯打包票。
结语:巨轮的转向,前路犹未可知
不少分析观点认为,英特尔这个“CPU巨无霸”虽然地位不再如同过去那么闪耀,但在短期内,它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——给电脑和服务器提供芯片的这门老生意,依然能稳得住盘子。
说白了,就是暂时还饿不死,家底还有。
它的问题主要还是“没跟上趟儿”,错失了爆发增长的快车道,但老客户、老市场还在那儿。
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?
可再仔细琢磨那句老话——“形势比人强”。
科技的进化从来不会停歇。
今天看上去还牢靠的旧市场,明天会不会被更新的技术彻底颠覆?
就像当年功能手机市场之于智能手机?
如果未来两三年内,技术路线再出现根本性的、颠覆性的变化(比如AI终端形态革命、量子计算的突破性进展等等),而英特尔还沉浸在“守着老本慢慢熬”的旧思维里,不能真正凤凰涅槃、焕发新生的话,那它“混吃等死”的日子,恐怕真的就为数不多了。
温水煮青蛙,最先烫死的,往往就是最没意识到水在升温的那只。
这家曾经的硅谷灯塔,现在急需证明自己并非那条在温水中的大蛙,而是还能搏击风浪的巨轮。
否则,眼前这裁员的剧痛,恐怕只是更漫长寒冬的前奏。
它正努力转向,驶向那迷雾笼罩的前进之路。
这条路是通往复兴,还是搁浅在更深的水域?
只有未来汹涌的科技浪潮能给出答案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据NBA记者Evan Sidery最新报道,波特兰开拓者正全力兜售前锋杰拉米·格...
一个生肖中的男女,性格和脾气可能天差地别,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十二生肖的性格特点...
在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中,各属相皆蕴藏独特禀赋与气运脉络。今有四大生肖,在岁月流转...
1. 半导体:国产替代逻辑强化,龙头目标价看涨 寒武纪(688256):东海证券...